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,选自《东坡志林》(中华书局1981年版)卷一,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(1083年),当时,作者正因 乌台诗案 被贬谪到任职。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,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。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: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句子,欢迎参考阅读!
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句子一
1.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
解析:采纳了拟人的修辞伎俩,妙在 入 字,将月光写活了,并且突出了苏轼的豁达的胸怀。
2.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
解析:写景抒情。 空明 写月光澄清明亮,很形象。将月下竹影、树影比喻为水中藻荇交错,很妙。观赏如此细致清楚,可见二人 清闲 尽现。
3.何处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。
解析: 叙事简净,写景如绘,而抒情即寓于叙事、写景之中。叙事、写景抒情,又都集中于写人;写人,又突出一点: 闲 。入 夜 即 解衣欲睡 , 闲 见 月色入户 ,便 欣然起行 , 闲 与张怀民 步于中庭 ,连 竹柏影 都看得哪么仔细,那么清楚,两个人都非常 闲 。 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 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地,却只有 吾两人 ,因为别人是忙人, 吾两人 是 闲人 。结尾的 闲人 是点睛之笔,以别人的不 闲 反衬 吾两人 的 闲 。惟其 闲 ,才能 夜游 ,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。读完全文,两个 闲人 的身影、心情及其所观赏的究诎瞳,都历历如见。实际上对生活有热爱、追求之意,可谓 点睛 之笔。
记承天寺夜游赏析句子二
苏轼的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一篇小品文。全文仅84字,却描绘出了一幅清静皎洁的月夜美景,传达出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。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起笔一句,直点时间,并用 夜 字扣题,导引题旨。 元丰六年 不仅是个时间年限,还点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:元丰二年(宋神宗年号),苏轼因文字狱( 乌台诗案 )几遭杀身之祸,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备受监视,近于流发,自然心情忧郁。事隔四年,时至今日,其为如何呢? 十月十二日夜 点出具体时间。古时以农历记事, 十月十二日夜 当是时值初冬,有圆月升挂,而又寒意初袭的。这样的夜晚,作者心情又是如何呢?
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 作者 解衣欲睡 而 欣然起行 ,全因 月色入户 。 月 是此夜特景,由此可推想前几日的夜晚天气,因为俗语有云: 初七初八,月际更发 ,今日已为 十二 ,当是朗月升挂;抑或作者对前几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。反正,今夜作者是注意到了天际的融融月色。特别是句中 入 之一字,脱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,她也似乎要来慰藉迁客骚人的心灵。 月色入户 更入 心 , 欣然 一词,使作者喜悦兴奋之情状跃然纸上。
念无与为乐者 念 承前句 行 而来,是作者瞬间的心理活动。作者形单影孤,面对如此朗月良宵,又身处贬居的寂寥之中,一个人行之无味,不禁叹问:谁能与吾为乐呢? 乐 为全文之精魄。
遂至承天寺,寻张怀民 闪念之间,人、地跳跃而出,快得几乎不假思索:到承天寺寻张怀民!此句也暗显出两人的感情笃厚。张怀民何许人也?他是作者的朋友,当时也贬官在黄州。两人同病相怜,感同身受,从中也可见出两人心有灵犀,神思契合。句中 承天寺 ,又扣题一次。 寻 字写出急切访友的心情,写出急于寻人共赏月景的心情。同时,又传达出不知怀民是否在 家 的隐忧。
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大喜过望,怀民不仅在寺,且还未寝。于是两人一起在庭院散步。句中点明了 夜游 的具体地点,三点文题。 夜游 ,常时一般以为暗黑,但因前文已点出 月色 ,顿令人心生光明之感,恰与作者此时心境吻合,怎会不令人 欣然 呢? 步 之一字,显出作者两人情态闲适、携手而游的景况。
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、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 这是为文增色的写景名句,月夜美景俱由此句传达而出。句中明喻、暗喻交错运用,以 积水空明 喻写月光的清澈透明,使人自然想起 月光如水 的名句,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为自己笔下文字的注脚,文笔自是高出一筹。 水中 紧承上句,接着又设一喻,以水中藤蔓 藻荇 来喻陆上树木 竹柏影 ,写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丽,似一幅弥漫着水气的朦胧素描图画。此句无一字写 月 ,而又无不都在写 月 。 无月 ,自不能明了夜间 庭下如积水空明 无月 ,而竹柏亦不会投影交横。这是明显的侧面衬托,曲笔写照。寥寥数字,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。
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连两问,含义极深。由景物推及人情,看似问 月 、问 竹柏 ,实则是问 自心 、问 世人 、问 世间 。作者客观而问,主观而答: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。 淡淡的感叹声中让人们分明地听出诗人内心的丝丝忧楚和些些放达。 闲 之一语,是为 文眼 ,包含不尽意味:那赏月的欣喜、漫步的闲适,那贬谪的悲苦、人生的喟叹 种种微妙复杂的思想情感,尽在其中。虽口言 闲 而心难 闲 ,作者当时心潮起伏的思绪,又怎是一个 闲 字了得!
综观全文,作者的语言朴素自然,既富有诗情画意,又蕴含深刻哲理。通过多种表达方式的有层次的运用,将月下美景、心中闲愁和盘托出。叙事,则依据实情一一道来,将自己所见、所念、所行平铺直叙,晓明通畅,同时,又于思虑的变化之中凸显出行文的跌宕起伏。写景,则通用比喻,以水中景致写庭下月影,使笔下的景物尤显空灵,更显出月色的皎洁和内心的清澄。抒情,则委婉曲致,欲吐还休,似闲还愁,作者仅只点出物景随人事而变迁的感受,而其中所包含的层层人生感悟,都留待读者去深深体味。
《》原文阅读
元丰六年/ 十月十二日/ 夜,解衣/ 欲睡,月色/ 入户,欣然/ 起行。念/ 无与为乐者, 遂至/ 承天寺/ 寻/张怀民。怀民/ 亦未寝,相与/ 步于中庭。
庭下/ 如/ 积水空明, 水中/藻荇交横,盖/ 竹柏影也。
何夜/ 无月? 何处/ 无竹柏? 但/ 少闲人/ 如吾两人者耳?

《记承天寺夜》原文译文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(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,可不译),(我)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,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,(于是我就)欣喜地起床出门散步。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,(我)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。怀民也没有睡,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。[3]
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,水中的水藻、荇菜纵横交错,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。
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?(又有)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?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。
《记承天寺夜》原文注释
选自 东坡志林 。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。承天寺,在今湖北黄冈市南。
元丰六年:公元1083年。元丰,宋神宗年号。当时作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。
解:脱,把系着的东西解开。
欲:想要。
月色:月光。
入:照入,映入。
户:堂屋的门;单扇的门。
起:起身。
欣然:高兴、愉快的样子。欣,高兴,愉快。然, 的样子。
行:出行。
念无与为乐者: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。念,想到。 无与为乐者,没有可以共同交谈(游乐或赏月)的人。者: 的人。
遂:于是,就。
至:到。
寻:寻找。
张怀民:作者的朋友。名梦得,字怀民,清河(今河北清河)人。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,寄居承天寺。
亦:也。
寝:睡,卧。
相与步于中庭:(我们)一同在庭院中散步。相与,共同,一同。步,散步。于:在。中庭,庭院里。
空明:清澈透明。
藻荇(x ng):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。藻,藻类植物。荇,荇菜。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。
交横(h ng):交错纵横。
盖:承接上文,解释原因,表示肯定,相当于 大概 ,这里解释为 原来是 。
也:句末语气词,表判断。(盖 也:原来是。)
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: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。但,只(是)仅仅。
闲人:闲散的人。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。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,所以他十分清闲,自称 闲人 。首先 闲人 指具有情趣雅致,能欣赏美景的人。其次 闲人 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。
耳:语气词, 罢了 。